水利產業商機逾千億元 推動水再生利用及尋求新興水源 彌補水源不足
由於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影響,加上民生及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,使台灣水利事業面臨蓄水設施與抗旱能力嚴重不足、降雨量過度集中造成淹水、地面河川水質污染及嚴重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,加強水資源合理規劃利用
,兼顧社會、經濟及環境的水資源需求,以強化經營管理取代無限制開發,將水利事業轉型為「水利產業」,未來發展將很具潛力。
水利署長陳伸賢表示,水利產業在台灣屬新興產業,初期以海水淡化廠、深層海水產業、水再生利用產業、小水力發電產業及溫泉產業為優先推動項目,其他現有水利相關設施之新建、例行維護及汰舊換新均將納入水利產業體系推動,初步估計水利產業穩定發展後,每年內需規模有逾1,000億元以上商機,外銷出口及附加價值亦相當可觀,已由水利署負責整合加速推動,使「水利經濟」得以蓬勃發展。
水利署推估至2020年台灣地區總需水量將成長19億噸(以1990年至2000年之平均需水量181億噸為基礎),如以供水量加上禁止超抽地下水23億噸,共需增加42億噸水源待開發,因此,積極尋求新興水源以使水資源供應更加多元化,為台灣水利產業經濟創造可觀的商機。
經濟部水利署依據水資源永續發展政策,配合政府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針,積極規劃傳統水利事業知識化及產業化工作,透過排除法令等投資障礙、釋出公共建設商機、輔導育成水利產業核心知能、舉辦大型招商展覽等,以建立新的知識型水利產業體系為政策目標。其中,海水淡化廠、小水力發電產業、深層海水產業、水再生利用產業及溫泉產業將優先推動。預估將釋出水再生利用至少80億BOT商機,創造小水力發電150億投資機會,深層海水每年約26億的產值,及溫泉產業近110億的市場規模。
中央大學榮譽教授歐陽嶠暉博士指出,由於氣候變遷快速,造成台灣降雨天數愈來愈少,每次降雨數量反而明顯增多,加上水源開發不易,國人因水價便宜導致用水量持續增加,目前唯有節約用水、降低漏水率及廢水回收再利用才能有效減緩缺水問題。 他指出,從水資源調度的角度看,水回收再利用就是在都市內開發水源,以都市污水為例,經再生水處理後,只要水質無重金屬及導電度問題,可以專管送到工業區內各工廠做為冷卻替代水或做為農業灌溉水,將可大幅節省水庫的用水,而能用在民生或必要的工業用途。
他表示,推動水回收再利用應由高度缺水潛勢區先行著手,選出示範區優先執行,依序是中度缺水潛勢區與低度缺水潛勢區。他認為,水回收再利用如能在政府政策引導下,落實執行,樂觀估計20年後每年可回收6億噸的水,相當於全年用水量的3%,成效可觀。 成功大學水利產業知識化育成中心主任吳銘志表示,依據經濟部水利署水處理再生利用產業推動期程的規劃,關於廢污水的再生利用,研訂96年至101年為研發階段,推動重點在辦理潛勢調查、先期評估、技術研發及模廠建置,未來落實階段將研訂實施計劃優先推動整合各部會無須修法事項、檢討法規、制定新興水源發展條例、成立基金法源、推動相關獎勵補助、稅賦減免措施、興辦及管理取用事業及建立輔導與監督機制等。
目前業界可提供的水處理技術主要為電透析、膜處理、生物處理、活性碳、樹脂交換、臭氧、砂濾等方式,關於各項技術的規劃、施工、操作,我們已有能力及經驗,惟電透析設備、臭氧設備、薄膜及相關耗材的製造及維修能力並不成熟,負責規劃或施工的業者仍以使用國外產品為主。
以國內業者經營現況而言,目前存在資本額小、資金不足、技術研發及新設備投入不夠、廠商差異性小、同業競爭激烈的問題,近年來又因傳統產業外移導致廢污水處理量減少,高科技產業的水質及穩定度要求較高且偏向採用進口設備,目前廠商多以更換耗材及維修服務為主。
最近水利署正委由台大林正芳教授撰寫全新版的「水再生技術手冊」,不只是界定再生水的水質標準,更希望從原水取用、再生處理、輸配水到蓄水塔,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管理概念,有如農產品的生產履歷一般,唯有建立共識,水回收再利用的發展才會日益蓬勃,也才能吸引更多業者積極參與,以提升整體技術水
經濟日報2009/10/05
■劉靜君■